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香港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香港一间近百年地下公厕成第二级历史建筑物--中国国情
2011-04-13

地下公厕的入口均被铁门封锁。南都记者赵炎雄 掇

厕所门前的告示牌上依稀见到“便房”二字。

  公厕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同时也被当地的居民所思念。这个公厕也是第一个由于它的社会历史价值,而非建筑价值而获得评级的历史建筑物。

  ———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李浩然

  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公厕,也能跻身历史建筑物的行列。3月22日,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开会,将中环一间有近百年历史的地下公厕评为第二级历史建筑物,成为香港首个获历史建筑评级的公厕。

  公厕多年前已停用

  获得评级的地下公厕位于中环鸭巴甸街与士丹顿街接壤,1918年落成并投入使用。从中环地铁站出来,沿着士丹顿街一直走到标记性的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南都记者四处细心寻找,一时竟找不到这间公厕。经过街对面晒太阳的街坊福利会的婆婆指引,才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入口。

  “一个男厕,那边还有一个女厕。”年过80的婆婆也不记得这公厕是什么时候启用,又是什么时候停用的。得知我们探听公厕,一开端指往另外的方向,直到南都记者强调要找一间“很老很老”的公厕,婆婆才想起,但是说“早就不用了”。

  这间公厕在士丹顿街和鸭巴甸街各有独立的阶梯进入,士丹顿街入口为女厕,另一入口为男厕,两个入口相隔百米远,但现已封闭停用。公厕毗邻同样封闭多年的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李浩然告知南都记者,其实从警察宿舍就有入口可以通到公厕。

  如今,这间公厕的两个入口均被铁门封锁,可看到外露以荷兰式砌合法建造的红砖墙,整道红砖墙均有突出的柱脚和石盖顶围绕,1918年的工务司年报对该公厕建筑有详细描写。在士丹顿街的入口旁边,一张已经大部分剥落的纸张贴在墙上,依稀可以识别“便所”二字。

  依照英国尺度建造的

  香港公厕是香港市政公共建筑中数量最多的类型,现在香港有多达300多座独立的公厕。追溯香港公厕的历史,最早是在开埠初期。根据维基百科的材料,清廷外交官张德彝在其游记《航海述奇》中描写,在1860年,香港政府已立例制止在大街上随地便溺。但当时的公共厕所并不多,不少公众场合均未设厕所,因此不少人在“有三急”时,就选择在后巷等较隐藏的地方就地解决,以致这些地方经常臭气冲天,也使这些地方有“屙屎巷”。

  “1890年西环那边风行瘟疫,港英政府才看重起华人社区的公共卫生,因此才建了这些公厕给居民免费使用。”李浩然说,上世纪20年代的中环有很多唐楼,当年还没有抽水马桶,靠“倒夜香”处置粪尿,但在分租成“七十二家房客”般的唐楼,这些粪尿来不及处置,再加上瘟疫横行,港英政府因此才兴建公厕,让民众使用。

  由于当时中上环人口浓密,地少人多,只能寻找那种斜坡“三角位”来建公厕,所以就有了“地下公厕”。虽然是建造给普通民众免费使用,但是这些地下公厕的设计尺度并不低,李浩然说,这些公厕都是依照英国尺度来建造的,也有人每天管理,因此里面的条件还很不错。

  李浩然回想,他所知道的地下公厕就有6所,都建在中环上环这些华人聚居的社区。而据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介绍,从1901至1924年,香港总共建了13座地下公厕。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物的这座地下公厕建好时,它的周围有一个露天街市,入厕者应当是人潮涌动,非常热闹。

  80年代起渐渐消逝

  这些当年建造的地下公厕,如今已渐渐消逝,很多被填平。地下公厕的没落与香港社会的发展亲密相干。上世纪80年代的中上环仍有多个地下公厕,但唐楼推倒重建新楼已有独立厕所,公厕需求减少。再加上其他公用厕所的建设,尤其是商场和快餐店的兴起,这些地方都设有厕所,路人可以很便利地使用,地下公厕渐渐无人问津。据李浩然介绍,上世纪70年代起,这些地下公厕基本上就没什么人用了,因此政府将其大多数填平,只剩下两三间。

  如今,地下公厕所剩无几,除了被评级的这一间未被填平之外,还有建于1914年、位于砵典乍街(石板街)与皇后大道中接壤的一间,但已被改作电表房,而全香港唯一还在运作的地下公厕位于皇后大道中与威灵顿街接壤,建于1913年,但里面的设施已经现代化了。

  因社会历史价值获评级

  “虽然它只是一座公共建筑,并无太大的建筑价值,但是它确切具有研究21世纪初香港公共卫生设施方面的历史价值。”在古物咨询委员会的评估文件上,这间地下公厕被这样描写。

  本身就是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李浩然说,当时在会议上,本来拟定将这座地下公厕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物,但有几位教授特地提出,地下公厕具有社会历史价值,反应出当时华人社区的生活风貌,因此最后将它评定为二级历史建筑物,也成为香港第一个获得历史建筑物评级的公厕。

  “这个公厕也是第一个由于它的社会历史价值,而非建筑价值而获得评级的历史建筑物。”李浩然说,地下公厕可说是港英政府最早供给照料民间的设施,见证当年生活面孔变迁。虽然历史建筑的评定过去比较看重光辉的建筑物,看重其建筑价值,但近年也有看法以为历史建筑物应反应民间历史与城市的发展,这次的地下公厕被评为历史建筑物,就是这种看法的反应。

  古咨会以为,地下公厕是为了民众的生活和工作而建造的,当时的民众对地下公厕有需求,因此,被评级的公厕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同时也被当地的居民所思念。

  一个屎坑可评文物?

  专家称其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现在,这间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物的地下公厕大门紧锁,被用作仓库使用。古迹办表现,这间地下公厕已不可能再继续当厕所使用,将来可能活化为其他用处,尤其是旁边的历史建筑物前警察宿舍将活化为一个香港的文化产业地标,这间地下公厕可以由此而有新的用处。

  李浩然对此表现赞成,他说,现在作为仓库,对这一历史建筑物起到保护作用,将来可以配合周边的文物群,可以将它活化为摄影工作室,“因为里面全体是暗的,特殊适合,或者是画室,做一些创意产业,都没有问题”。

  有香港人以为,香港又没有紫禁城这样级别的文物,只有一些烂楼,一个屎坑就可以评为文物,因此对香港文物保护很不解。李浩然并不这么以为,他说,虽然香港历史不长,没有上千年的文物,但保育目前现有的这些文物是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但是如果只是将文物修整好,光是摆在那里,又很惋惜。因此,为这些文物找到新的正确的用处,才是“活化”的真正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吴怿

  摄影:南都记者赵炎雄

(编辑:S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