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广东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广东1.3万地灾隐患点威胁48万人 治理资金不足--中国国情网
2011-09-22

广东1.3万地灾隐患点威胁48万人 治理资金不足--中国国情网
2010年8月,封开县城江口镇发生滑坡,7栋居民楼倒塌。新华社发

广东1.3万地灾隐患点威胁48万人 治理资金不足--中国国情网
2011年威逼百人以上隐患点

广东1.3万地灾隐患点威胁48万人 治理资金不足--中国国情网
杏坛妈宁村马宁山是顺德地灾隐患点整治工程之一。宋文辉 摄

广东1.3万地灾隐患点威胁48万人 治理资金不足--中国国情网
9月20日,广州白云区发生一起泥土崩塌地灾,两人身亡。 叶志文 摄

  ●南方日报(微博)记者 卢轶 实习生 吕韵婷

  截至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共有地灾隐患点13883处,其中威逼100人地上的隐患点706处;威逼500人以上隐患点156处;威逼1000人以上隐患点63处。这些隐患点散布在全省63个县220多个乡镇,威逼总人口约48万人。

  9月21日,阳春市双滘镇显得一片镇静。不过山体上滑坡的痕迹和泥石流过后一道道枯黄的创面还在提示,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的地质灾祸。

  一年前的9月21日,台风“凡比亚”在福建登陆后,携强降雨奇袭粤西高州、信宜、阳春等地,引发险情,导致逾百人死亡。仅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祸就造成33人死亡,受伤3人。

  实际上,尽管已过去一年,地质灾祸对双滘镇的威逼并没有完整消灭。灾后经过摸查,双滘镇共发现地灾隐患点58处,这一年尽管投入了大批人力、财力治理,目前仍有隐患点34处未消除,其中威逼百人以上隐患点8处,威逼人口1541人。而放眼广东,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隐患点13883处,受威逼人口近48万人,散布在63个县220多个乡镇。

  不过与一颗颗“定时炸弹”带来的宏大威逼相比,地灾防治资金却显得捉襟见肘。2011年,省财政投入地灾防治资金约为5000万元,加上中央下拨的资金,也不过1个多亿,其余资金仍须要地方市县配套。而地质灾祸又存在“多发地往往是穷山沟”的情形,以至于一位老地质人忧虑地说:“现在的财力大约只能支持预测预警和少数隐患点的治理搬迁,要大面积地对地灾隐患点开展防治根本不可能”。

  威逼千人以上隐患点63处

  广东的地质灾祸以崩塌、滑坡最多,占到地灾总数的近八成

  地质灾祸凶悍。

  许多人都还记得,去年8月8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的那场惨剧。由于强降雨突然降临,舟曲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导致1434人遇难,331人失踪,大半个县城被毁。

  在广东省内,去年9月21日,由台风“凡比亚”在粤西高州、信宜、阳春等地引发的群发性地质灾祸也直接导致了33人死亡。统计显示,2010年全省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地质灾祸共计600起,造成死亡44人(含5人失踪),受伤6人,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在每一个地质人心中,地灾绝无小事,因为一旦发生就是威逼性命安全的大事。而一个个地灾隐患点又像是一颗颗定时炸弹,悬挂在我们头上。

  领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介绍,我国事世界上地灾最严重、受威逼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庞杂,结构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痕等地质灾祸频发,隐患点众多。而广东由于地质条件庞杂,湿热多雨,工程项目多,又是我国地质灾祸高发地。今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增强地质灾祸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地质灾祸防治的三大重点区域,就包含了广东所在的东南沿海地区。

  截至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共有地灾隐患点13883处,其中威逼100人地上的隐患点706处,威逼人口27.5万人,潜在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威逼500人以上隐患点156处;威逼1000人以上隐患点63处。这些隐患点散布在全省63个县220多个乡镇,威逼总人口约48万人,潜在经济损失84亿元。

  广东省领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广东的地质灾祸以崩塌、滑坡最多,占到地灾总数的近八成,而这类灾祸主要由强降雨引发,因此每年汛期都让领土系统上高低下绷紧了神经。在接收采访时,该负责人介绍,相比往年,今年地质灾祸相对较少,全省尚未发生造成死亡的地质灾祸,“虽然离10月15日出汛已经不远,但我们还是不敢放松。去年‘凡比亚’前,全省也没有地灾造成死亡,但‘9·21’一下子就造成了大批的伤亡。”

  “群测群防”能保住生命

  好歹一家人都保住了生命,幸亏提前收到预警,经过培训也知道如何应对

  今年地灾尚未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汛期降水较少,看重预报预警功不可没。

  在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南方日报记者看到了一套“广东省地质灾祸预警信息系统”。每天,来自景象、水文部门的降水数据都会汇总到这里,根据设定的1118个剖析片区各自的特点,系统可以剖析预报当天可能发生地质灾祸的片区,并通过广东卫视景象预报和短信、语音电话的方法,向社会公众及地灾防治相干人士公布。

  “地灾预报就像预测地震一样,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尽管目前的预报尚不能具体到每一个隐患点,而只能根据降水量对必定范围内涌现地灾的可能性进行预报,但通过这套系统,目前的精确率可以达到60%左右”。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张建国介绍,仅“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就胜利预报地质灾祸126起,避免人员伤亡16180人。

  广东还探索出一套依靠乡(镇)基层政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的“群测群防”胜利经验。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地质灾祸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现场会上,广东连平还专门作了经验介绍。

  简略来说,“群测群防”就是招募村民、村支书、基层领土员作为地质灾祸监测员,地质灾祸隐患点就近落实专门的监测员动态监测,并向受影响人员发放《地质灾祸防治避险清楚卡》和《地质灾祸防灾工作清楚卡》。一旦发生险情,就依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在连平县上坪镇古坑村,村民叶有初就是“群测群防”的受益者。去年8月,当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山体滑坡,超过2万立方的山泥从山上滑落,直接冲垮了他家房屋背山的后墙。叶有初本人是一名接收过培训的地质灾祸监测员,直接负责监测自家背后的这个隐患点。事发前夜,接到预警后,他就始终关注着山体的变更并随时与上坪领土所保持联系。墙体涌现裂痕后,当地政府敏捷对叶有初一家8口进行撤离。

  尽管房屋最终成了危房,但叶有初说:“好歹一家人都保住了生命,幸亏提前收到预警,经过培训也知道如何应对。”

  省财政一年投入仅5000万元

  粤北山区部分隐患点的搬迁只能借助高寒山区移民、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筹资

  不过,广东看重动员宽大群众“群测群防”的背后,也折射涌现实的无奈。一个在地质系统奋战多年的老同志说:“我们说地灾防治,但现在比较能做的主要是防,对于须要大批资金投入的全面治理,还心有余而力不足。动员群众参与,必定程度其实也是因为缺钱。”

  此前广东曾对威逼百人以上的地灾隐患点进行一次摸查测算,要完成全体的搬迁治理,大约须要投入20亿元。省领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也介绍,完成一个威逼千人以上隐患点的搬迁治理,平均须要2000万元。以此测算,仅搬迁治理63个点就需投入12.6亿元。

  不过目前,广东省级财政一年投入地灾防治的资金大约仅5000万元。而2011年,河南省投入地灾防治的省财政资金是6个亿,贵州是10个亿,四川是20个亿。即便是面积比广东小、地灾形势比广东轻的浙江省,今年也拨款6000万元,显得广东对地灾防治的财政投入与自身经济实力的不相匹配。

  即便是加上中央下拨的资金,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每年投入也仅1个亿左右,其余资金则须要各市县资金配套。而地质灾祸又存在“多发地往往是穷山沟”的情形,尽管中央、省级资金全体投入到珠三角以外地区,但对这些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市县来说,如何凑够钱还是很难。采访中,粤北某市领土局局长说:“地灾防治有点像公益事业,很难有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几乎不可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而地方财政哪都要花钱,防患于未然性质的地灾防治工作也就很难得到优先斟酌了。”

  因为缺钱,粤北山区部分隐患点的搬迁只能借助高寒山区移民、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筹集资金,一些无法借用其他优惠政策的搬迁工作,面临着找不到钱无法启动的困境。

  而依照规划,省级财政投入地灾防治的资金大约保持每年增长2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达到一年1.5亿元。也就是说,仅完成现有706处威逼百人以上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就还须要至少10年以上的时间,更遑论其余1万多处相对威逼较小的隐患点治理了。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廖益良还介绍,隐患点的数据是动态变更的,每年大约会新增1000多个。“地质灾祸的治理,广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编辑:S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