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广东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广州大学大学城路面地陷现象普遍 软土未压实--中国国情
2011-07-05

  广州市地质大调查为广州初步摸清了地质“家底”,从目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州金沙洲大型居住区、白云新城重点功效区、地铁6号线和9号线等重点建设项目或重点规划区选址的地质条件并不是很好,不当开发有引发地质灾祸的可能。而地处软土层的大学城和珠江新城,未来可能会遭受沉降问题。南中轴线上的南沙,未来开发也面临软土层难题。

  地质专家指出,此前在许多规划和工程决策者眼中,存在一种广泛的技术乐观主义。在城市规划决策中,地质环境因素相对于社会经济因素、环境美学因素等,经常处于次级重要性的位置。然而地质条件差往往会给工程开发带来巨额附加费用,对日后地质安全监测维护也带来很多挑战。

  大学城之困

  软土未压实路面在沉降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构造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季超教授是地下工程范畴的专家,他表现广州发展地下空间的远景比较好,相对其他大城市是有优势的。因为广州的岩石比较靠近地面,白云山邻近的岩石是袒露的,珠江新城的岩石也只有20米深左右。

  “对广州影响最大的可能是脆弱地基的沉降问题,因为广州的岩石上方就是软土,软土的沉降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张季超剖析指出,地面沉降的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以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为例,小谷围岛原来的标高是4至5米,后来建设进程中填了3米的土,受重力的影响,下面的淤泥确定会受压下沉。

  张季超告知记者,“当初在建设大学城的时候,我们曾提出建议对脆弱地基问题进行处置,如果不处置大学城可能会有50-80厘米的整体下沉。不过现在因为没有处置软土层的问题,尽管广州大学所有的教学楼、实验楼建筑本身因为地基打在岩石上没有下沉,但室外地面涌现下沉了。”

  据大学城教师反应,目前大学城的路面地陷现象很广泛,与严重的地质灾祸涌现大坑不同,这种软土沉降带来的地陷主要是涌现影响路面平整的小坑,比如人行道上的凹陷,一下雨就可以看出来。这种现象连续下去,大学城的楼体就会显得越来越高,地面却越来越低。但这种沉降也不必引起恐慌,因为并不会威逼建筑安全,主要是威逼道路、围墙、浅层地下管道等设施。

  金沙洲之痛

  居住区选址对地质估量不足

  2006年以来,金沙洲地陷事故频见报端,引发当地居民对金沙洲居住区地质安全的担心。记者通过相干渠道了解到,业内专家早已对金沙洲地下的断裂带有所了解,但没有想到有这么严重。直到2007年以来,武广铁路地下施工引发多次地陷后才引起相干部门看重,并借这次地质大调查彻底摸清了相干地带的地质条件。

  据记者了解,在2009年金沙洲修改掌握性规划的时候,就有市规委会的委员提出,金沙洲的建设量加大前必定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要根据地质情形而定,避免涌现地下条件不许可时投入过多的资金,以及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祸。

  今年公布的修改后的金沙洲规划提出集约用地的原则,比2006版规划大幅减少了居住用地(共减少了24.2万平方米),但通过增长土地开发强度、进步住宅总量的方法将地块的居住人口从2006年版规划的11万增长到16万。减少居住用地腾出来的空间将用于建设公共设施。

  有规划专家指出,在规划选址前都要做地质灾祸评估,对地质断裂带要尽量避让。但也存在规划范畴与地质范畴相脱节的情形,具体工程一般只斟酌局部地质条件,而没有斟酌到连片地质条件。

  地质专家指出,金沙洲地下岩溶地质构造整治起来代价将非常高,这个地方本来就很软弱,工程局部治理可以采用灌注混凝土的方法填实溶洞,但如果可以不动尽量不动,否则容易造成次生灾祸。

  地铁九号线之争

  走地下如何安全穿越岩溶区

  地铁施工也是引发地面塌陷的重要隐患。南都记者昨日了解到,目前广州地铁六号线、九号线均已动工,七号线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未开工。三条线路中,六号线首期工程高架站有浔峰岗站、横沙站和沙贝站等三个高架站,二期工程规划高架站4个,七号线和九号线全线均为地下线路。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九号线通过的花都地区正处在广花盆地的岩溶地区,地质专家剖析以为该地区不适合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如果修建轨道交通系统适合走地上,而不适合在地下穿越。但记者了解到,花都区政府仍坚持主意地铁九号线要走地下。

  从地铁公司公开发布的信息中南都记者看到,穿越地质断裂带的地铁六号线首期工程(浔峰岗-长湴段)已有11座车站封顶、8个区间贯通,工程目前已胜利穿越瘦狗岭断裂带。地铁公司泄漏,瘦狗岭断裂带是掌握广州地区地质结构框架的一条骨干性断裂带。裂隙发育,岩性变更大,岩石强度差异大,稳固性差,易坍塌。断裂带上方是纵横交织的高架桥以及星罗棋布的建筑群,盾构通过时存在地下水喷涌、地面沉降大甚至坍塌等重大安全隐患。穿越瘦狗岭断裂带施工前,地铁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确保安全,并提前对施工的盾构机盾尾刷、刀具、刀圈进行改换。掘进中采取新型双液注浆混杂器进行及时注浆,避免隧洞涌水———这种施工工艺在广州地铁四号线软岩地层施工实践过,并获得适用新型专利。顺利通过区间难度最大的瘦狗岭断裂带施工后,地面沉降仅为0.5mm。

  但对于其他线路如何解决杜绝施工和日后运营中存在的地质灾祸隐患,广州地铁未进行回答。

  ■参考

  广东科学中心经验

  施工时夯实软土可绝后患

  针对软土引发的沉降问题,大学城也有胜利避免的案例。据介绍,位于大学城西部的广东科学中心,采取“动力排水固结法”对地基进行了处置,这是一种在脆弱地基中运用的强夯技术。当时在科学中心开工前先把15吨的重锤提到10至15米的高度,让其从高空落下把全部地层砸实,使全部地面下沉了70厘米左右,一次性解决了软土下沉问题。

  据广州市领土房管局最新统计,广州淤泥质软土普遍散布,面积约19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软土层厚度从1米到40余米不等,最厚处可达55米。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最难的可能在南沙地区,那里有四五十米厚的软土层。不过这跟上海比起来还不算厚,在上海四五十米厚的软土很广泛。”张季超告知记者,“动力排水固结法”这项技术当时在全国都是首次使用,效果很好,因此建议大型工程在开工初期先做地基预处置,这样就能避免很多后患。

  “尤其是在南沙必需进行预处置。我们去年在南沙工商局做过一个项目,把地面夯实降低了七八十厘米,这样预处置的投入远低于工程完成以后的再处置。”张季超表现。

  点评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施工太快、工程量又很大,填土只是进行地表填土,没有填实。

  在南京扬子巴斯夫项目,德国人做地基填土就花了半年。他们填土是一层一层地填,一层一层地压,做得特殊密实。如果不花这样的功夫,就会带来很大的工程隐患。

  我们的衣食住行尺度都在进步,唯独住房的尺度没有进步。按道理广州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建筑尺度应当高于国家的尺度,但现在的情形是跟国家尺度一样。而地下空间的建筑尺度还没有,目前正在编写。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构造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季超教授

  政府对大型地下空间立项前应增强地质勘查,尤其要进行地质灾祸的专项勘查,现在只是做一般性的工程地质勘查,对地质灾祸的专项勘查没怎么做,比如广花盆地岩溶严重,就要做岩溶专项调查,再比如珠三角淤泥比较厚,须要做软土专项调查。现在很多地下空间涌现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质灾祸勘查没做好。

  我不以为只要技术上可行,就可以对地下空间随意开挖,过去我们在水利工程上为此吃过很多苦,必需汲取教训,工程活动应当和地质环境相和谐。

  ———广东省地质学会水工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贾建业

  兼顾:南都记者 王卫国 严慧芳

  采写:南都记者 王卫国 魏凯 熊薇 实习生 万明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编辑:S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