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广东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上海第三女中欲培养独立能干女性--中国国情
2011-04-13

  父女读同一所女校

  3月10日至13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2011年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仿联合国大会举办,上海第三女中派出了学生方园园参加。方园园以某国模仿代表身份讨论了清除国际恐惧主义的措施、政治参与中的两性平等、毒品贩运的恐惧主义等时事热门问题。在50多所国内著名高中的近600名代表中,这位来自女校的女孩子吸引了很多眼光。

  “我认为,女校教育更应重视女性的全面和个性的统筹发展。”方园园向记者表现,上海第三女中有很多针对女性的特色课程,包含学科摸索、现代科技、语言素养、品位生活、体育保健等100多门课程可供选择,这些别具一格的功课对她影响宏大。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上海第三女中,方园园给出的答案颇令记者觉得惊讶:因为她爸爸曾就读于上海第三女中。原来,该校前身是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开办的中西女中,这两所学校起初都是女子贵族学校。1952年两校由上海人民政府接收,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文革”期间,改名为上海市第三中学,兼收男生,1981年学校恢复女中建制,重新复名“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方园园的父亲就是在男女混校期间在此就读的,正是因为熟习该校的历史和教学,所以向女儿推举了这所学校。

  传奇女校友成自满

  上海第三女中校园古色古香,还有专门的健美房,而校史摆设室是每位到此参观拜访的人必到之处。据介绍,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从圣玛利亚女中、中西女中到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先后培养了3万多名出色女性人才,宋庆龄三姐妹都先后在此求学。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在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上海第三女中的前身圣玛利亚女中读书,当时就浮现出了极强的文学创作禀赋,其文学之路始于学校校刊,入学第二年在校刊《凤藻》上发表处女作小说《不幸的她》。后来,她又在校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迟暮》,描述了美人迟暮的悲痛。

  除了宋氏三姐妹、张爱玲,该校还造就出外交家龚澎、龚普生,前国家科技部长朱丽兰等出色人才。此外,还有一位著名校友同样引人注视,就是已经逝世的香港著名艺人“肥肥”沈殿霞。

  学校教育的四个目的

  “追寻历届胜利校友的胜利经验,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志存高远、理解感恩。她们在投身祖国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又着眼现实,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自觉奉献,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上海第三女中校长徐永初将感恩与奉献看成是女性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

  据介绍,上海第三女中的育人目的是造就“IACE女孩”,即具有独立(Independence)、能干(Ability)、关爱(Care)、优雅(El-egance)品德的女性。

  上海第三女中每年都进行“IACE女孩”的评选活动,这是全校女生们的一个节日……

  ■延长

  典雅大气在此养成

  接收采访时,无锡第一女中学生张心诺称,她已经爱好上了每周诵读的这些国学书籍。她以为,读这些文章能够教女学生做人的办法,以及理解尊重长辈和父母。老师们也表现 ,通过日积月累的国学熏陶,典雅大气的素养确定能在女生身上悄然养成。

  “我们学校的女生,走路应该是昂首挺胸,坐不能松松垮垮,举止说话得体,多使用敬语,与人交谈时注意眼光交换,面带微笑,接东西要尽量用双手去接……”面对记者,礼仪课老师张培月一口吻说出了一堆女生礼仪方面的注意事项。她以为,良好的礼仪不仅能加强女性自信念,充实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学习。

  在上海第三女中,记者了解到,该校每年都举办“IACE女孩”评选活动,这是全校女生的一个重要节日,评选情势包含学生自荐演讲、班级推举等,每个被推举的学生都将有个人网页,学校还为她们录制简短录像,最终评选出来的IACE女生照片,将挂在学校教学楼走道的墙上……

  ■讲述

  青岛女校起步早,但都夭折了

  中国近现代女校多集中于南方,但很多青岛人可能并不知道,青岛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历史,青岛也是中国教育史上较早出生女子学校的城市之一,如今的青岛2中,其前身便是一所女子中学。有关教育专家呼吁青岛教育应当斟酌增长女性教育内容,或者重新开设女子学校。

  百年前就曾创办女校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翟广顺用6年时间编写了《青岛教育纪事长编》,这弥补了青岛地方教育志书的空白。在他看来,女校教育是青岛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据翟广顺介绍,在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后,从欧洲传来的男女分校教育开端在青岛落地生根。据1924年《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录:青岛最早的女学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树立,称天主教女学校。当时,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有教员12人,都为天主教的修女,学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侨民之女,实施寄宿制,所学科目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德语,此外,像家政学、裁缝、刺绣、音乐等科目都要学习。

  “青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女子中学成立于1905年,叫美懿书院,又称淑范女学。”翟广顺表现,这所书院是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创建,最早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女子学堂,当时教员仅4人,德籍和中国籍女教员各2名,学生20人,1915年停办。日本占据青岛后,于1916年4月开办了青岛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华高等学堂内,学制3年,相当于高中学历。

  2中前身是市立女中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青岛女校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最著名的女子中学有3所——公办的青岛市立女子中学,私立的文德女中和圣功女中,其中著名的青岛2中前身就是市立女子中学。

  “市立女子中学建校于1925年,是从一个女子中学班发展而来,那个时候青岛1中是男校,所以形成了男校和女校并存的局势。女子中学直到1950年才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现在很多家长都愿意送孩子上2中,却不知道2中前身其实是一所纯洁的女子学校。”翟广顺表现,当时市立女子中学女生在校生人数曾达到了1250人。

  但市立女子中学并不是那时候青岛最好的女子中学,私立的文德女中和圣功女中才是最好女校,不过,这3所女子中学学费不菲,并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蒙受起的。

  “那个时候青岛女校就是贵族女子教育,比如圣功女中就是纯美国式教育模式,那时候教育质量即使在国内也是数得着的。”翟广顺说,到了1952年,私立中学由国家接受,圣功女中改为青岛第七中学,文德女中改为青岛第八中学,从此开端男女混校。

  过早夭折能否再尝试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兹心是文德女中学生,著名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是市立女中学生……翟广顺一边介绍着青岛女校造就出来的出色校友,一边又忍不住替青岛女校过早夭折觉得可惜。

  “青岛女校历史在‘文革’中就中止了,之后再没有人在青岛专门搞女校教育。女性教育意义不仅在于教女性知识,更是要造就优秀的妻子和母亲,这对于家庭乃至全社会来说都影响深远。现在国内男女混校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粗放,分性别教育是很重要的。”翟广顺表现,他就建议青岛学校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要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队 ,轮流教不同内容,“男生和女生一起上生理课,老师怎么可能讲清楚?”

  翟广顺还以为,女生学习后劲不如男生,“男强女弱”现象在青岛各高中尤其显著 ,这都对女生个人发展不利。“教育界有声音质疑女校教育阻碍了男生和女生正常来往,可能阻碍女生人格发展不健全,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国内外女校教育都证明造就出来的女学生根本不存在异性来往障碍。”翟广顺建议,青岛100年前就搞女校教育,有着充足的历史经验和基础,而目前女性教育缺失是一个不争事实,青岛教育界应当再次进行单性教育摸索。

  ■小材料 中国女校的历史

  女子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作为独立建制的中国女校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兴衰史。

  1844年,传教士爱尔塞德在宁波树立的女塾是中国本土的第一所女校。早期的女校多为教会所办,目的也大多是造就教会工作人员,因此宗教和外语是学生的主修课程,同时也较早开设了算术、科学初步、生物、生理等课程。

  1898年,在元善、梁启超、康广仁的支撑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妇学堂——上海经正女学正式成立。该校以造就贤妻良母为办学主旨,只办了两年就被清政府关闭。直到20世纪初,中国女校才取得合法位置。1907年,《女子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女校开端得到长足发展。继1905年协和女大首开女子大学先河后,华南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相继成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子中学兴盛发展的时代。北京76所中学里女中占15所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至今的20几年间,女校再度兴起,并引起普遍关注。据《劳动报》

上一页 12下一页

(编辑:S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