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国际博览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美与盟国密商阿萨德流亡去处 分析称或为心理战--中国国情网
2012-02-09

美与盟国密商阿萨德流亡去处 分析称或为心理战--中国国情网
1日,大马士革附近的qudsaya,一名参与反阿萨德集会的示威者用气溶胶喷雾制造火焰效果。

  方晓

  昨天一则据称由多名西方官员提供的共同消息指出,美国、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已开始探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流亡的可能性,但外界怀疑阿萨德还没准备好接受这样的方案。在叙利亚长达10个月的动荡期间,阿萨德多次声明誓死捍卫政权。

  会商三方也是一份目前正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的支持力量。不过要求匿名的官员们指出,提议探讨阿萨德流亡去向的主导方并非欧美,而是阿拉伯国家。

  与此同时,由于遭到中国和俄罗斯明确反对而受阻的叙利亚草案继续成为安理会各方磋商焦点。最新的消息称,西方外交官认为,各方1日举行的3小时闭门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草案中要求阿萨德把权力移交给副总统的建议仍是阻止各方达成协议的重要障碍。一份新的草案文本预定会在当地时间2日提交给安理会,预计本周末之前将进行投票。

  流亡提议是心理战?

  根据一家西方媒体1日的独家报道,一名西方官员称,有多达三个国家愿意为阿萨德提供避难,以结束叙利亚流血冲突。另两名消息人士称,目前无欧洲国家打算为阿萨德提供庇护,但阿联酋可能不排斥为阿萨德提供避难。西方官员承认,目前阿萨德还没有倒台的迹象。

  路透社指出,近几周白宫一直强调阿萨德政权“时日无多”。目前无法确定这一表态是否是要说服阿萨德及家人抓住机会全身而退,而不是冒可能重蹈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厄运的风险。

  鉴于阿萨德仍掌控着安全部门,而叙利亚反对派在军事上未统一起来,因此分析认为,关于流亡的提议也可能是为了加大心理攻势,想在阿萨德阵营内部打开缺口。报道中称,虽然美国官员认为流亡的方案值得探讨,但一名欧洲官员对此持怀疑态度,称看不出阿萨德有体面下台的打算。

  根据联合国统计,自去年3月爆发抗议浪潮以来,叙利亚已有5400多人死于暴力冲突;人权组织和活动人士声称的死亡数字则更多,已有超过7000人被叙安全部队打死。但阿萨德始终拒绝下台。这名现年46岁的总统在今年1月的最新一次公开讲话中重申,“我不会放弃责任。”

  不过叙利亚反对派在1月29日声称,阿萨德的妻儿在安全部队的帮助下试图逃离叙利亚,但遭到拦截。叙利亚反对派“叙利亚全国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马勒赫1日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宣称,当阿萨德政权倒台时,他与他的英国妻子阿斯玛及其家人将面临“如同卡扎菲般”的血腥下场。

  俄罗斯明确拒绝武器禁运

  联合国安理会昨天仍在举行闭门会议,就叙利亚决议案分歧展开磋商。出席闭门磋商的外交官表示,各方有望达成妥协。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1日表示,改变当前使用的要求总统阿萨德下台的文字可能会“更容易地”使决议获得通过。

  拥有安理会否决权的俄罗斯和中国此前反对这一由阿拉伯联盟提出的叙利亚决议案。草案中包括要求阿萨德交出权力的内容。

  俄罗斯是叙利亚的主要盟友。俄罗斯已经保证,如果决议的文字暗示在叙利亚更换政权或者没有明确排除外国军事入侵的可能性,俄罗斯将表示反对。一些西方外交官表示,为顾及俄罗斯的担忧,一份新草案预计会在当地时间2日提交给安理会,预计本周末之前将进行投票。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赖斯形容1日的会议是在“建设性的、要干些实事”的气氛中进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稍早时曾说,安理会成员必须在支持叙利亚人民和支持“一个残暴的独裁政权”之间做出选择。

  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丘尔金1日称,叙利亚仍然存在以政治手段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俄罗斯的立场是积极的,以政治手段解决目前危机的希望仍然存在。虽然,来自叙利亚的消息让人心情沉重。”他指出,叙利亚反对派应该鼓起政治勇气,同政府代表开展谈判。此前,俄罗斯邀请叙利亚官方代表和反对派代表赴莫斯科谈判,但这一邀请仍未实现。

  此外,丘尔金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支持对叙利亚实施任何武器禁运。这一说法得到了俄罗斯国防部的确认。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昨天称,俄罗斯将继续向叙出口武器,同时遵守国际标准以及俄罗斯与叙利亚的双边义务。安东诺夫说:“截止到今天为止,对我们的武器出口没有加以任何限制,我们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也正在履行它们。”他补充说,俄罗斯没有违反任何国际义务,“没有被禁就意味着可以。”有分析指出,叙利亚因政治地缘因素在中东举足轻重,叙利亚危机成为中东当前的核心问题。国内危机是叙利亚内乱的根源,但美俄在后冷战时代的罕见角力,也加剧了目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