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年度大事记 > 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欢迎光临常德农经网>>忆钱钟书:文革时为摆脱江青拉拢曾拒赴国宴
2011-02-16

您现在的位置:茶余饭后 >

忆钱钟书:文革时为挣脱 江青拉拢曾拒赴国宴中国国情

时间:2010年10月28日 文章来源:凤凰

该文为转载,其观点不代表本观点,其真实性由网友自辨。

核心提示 :回到家里,爸爸奉告 了我钱爷爷拒赴国宴之事,他们是为了挣脱 江青的拉拢。我不禁对两位老人肃然起敬。曾有一文用暗讽笔法写,钱先生在清华的同学某位高官如何如何,似乎意在表明钱先生受其庇护。其实,他们夫妇不依靠任何政治权势 的特点,恰是知识界衷心赞誉和钦佩的品质。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0年10月22日15版作者:施亮原题为:记忆的铜镜——写在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

人的记忆犹如一面古老的铜镜,岁月风雨或许会使镜面蒙上层层绿锈,即使努力 擦拭,涌现出的历史影像也总是含混 飘曳的,未必就是逝去年华真实场景的再现……我记得,钱钟书先生讲过几次,不要太信任 回顾录之类的文字,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我家里,我们总是习惯地称钱先生为“爷爷”,称杨绛先生为“奶奶”,这是我们至今不变的特定称呼。先父施咸荣青年时曾就读清华大学外文系,师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以后,他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更是时常要向他们夫妇求教。几十年来,我们两家保持着密切 的关系。遵照 我们民族传统,古人云“师徒如父子”,就是这个特定称呼的缘由吧。就连我的两个女儿,也随之称呼他们夫妇为“太爷爷”、“太奶奶”。大约是在1972年,我家刚从干校迁回,父亲还留在干校。一天,我随母亲路过南小街二店买东西,母亲遇见杨绛奶奶,两人兴奋 地拉手寒暄。杨绛奶奶也才从干校回京,梳着极短的头发,穿着洗得发白的男式旧制服,看打扮 也是“五七战士”模样。在店门口,她俩滔滔不绝用上海话聊起天来。我急着回去写功课,悄悄拽妈妈一把,催她回家。杨绛奶奶笑眯眯瞥我一眼,问道:“这是施亮吧?”妈妈忙不迭地回覆,是呀,他已经上中学了。她们分别 后,妈妈在回家路上高兴 地对我说,你知道吗?这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夫妇都是你爸爸的老师!又说,还记得吗?你小时候,他们夫妇住在干面胡同院子里,我们领了你去拜年,让你叫爷爷奶奶,他们给你压岁钱呢……妈妈这番话,唤起我的含混 记忆,我朦胧间回顾 起钱钟书爷爷坐在沙发上,广阔 的额头,笑吟吟的脸庞,伸手爱抚着我的脸蛋。

一年后,父亲也从干校返京,又回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编辑部。起头,领导让他主编内部发行的《外国文学情况 》,他趁势申请了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可以借阅到馆内进口的西方国家书刊。他经常提着沉甸甸的皮包回家,里面装着一本一本英文书籍。他和钱钟书爷爷杨绛奶奶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了,我经常看到钱钟书爷爷开出的书单,大都是英文书籍,有时一张纸条写得满满的。这些便条有一部分还保存 在我家里。

父亲从心坎 深处崇拜 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曾经多次向我说起过,他所熟悉 的学者们当中,有学问的人也有一些,但是有学问又有品质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真正做到淡泊恬静、不求名利的学者更是很少。他从好友董衡巽伯伯等人那里听说他们夫妇的轶事,印象最深一事,河南“五七干校”的揪“五一六”运动中,有一次开会整郑土生先生,逼迫 他交出所谓名单。郑土生先生坚不攀扯他人。散会后,许多人在场,杨绛奶奶径直走到郑土生先生面前说,家里有什么事需要 托付吗?可以跟我说!人们那时身处于充溢 了政治艰险的时代 气氛 里,谁都怕惹火烧身,能有如此侠肝义胆的人,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实在太罕见了。

1975年初,我从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回北京二中做语文教师。刚走上讲台,我心中忐忑总怕调节不好讲课时间,只好借父亲的手表戴。我家的经济状态 当时不宽裕,买一块手表需要 我仨月工资。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得知此事后,给我家送来一百元钱,对我母亲说:“施亮参加工作,我们表现 庆祝 ,这就权当我们的一点儿心意吧。”用这笔钱,我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戴了很长时间。我听父亲说,外文所与文学所的一些年轻 人,因为工资菲薄 ,都受过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的馈赠。还有“燕京才子”吴兴华教授,1958年被划成“右派”,“文革”初被迫害 致死。他的家属 经济状态 窘迫,杨绛奶奶借口寻人抄录 译作,找到吴兴华大女儿,每每付给她较多的报酬,以接济 这一家人。

其实,那一年也是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最窘迫的时代 。他们从家中“流亡 ”,先是在女儿钱瑗的学校宿舍住一些时候,以后又住到办公室。我随父母去过那间“陋室”,到处是书架,墙边放着行军床,床边一张书桌,窗旁一张书桌,屋内已局促得难以立足了。母亲与杨绛奶奶用上海话唠家常,父亲与钱钟书爷爷则在靠窗的书桌边低声细语,我也凑过去听,他们说的是英语。

不过,看他俩的隐秘神采 就猜到可能是聊社会上流传的政治秘闻。回到家里,爸爸奉告 了我钱爷爷拒赴国宴之事,他们是为了挣脱 江青的拉拢。我不禁对两位老人肃然起敬。曾有一文用暗讽笔法写,钱先生在清华的同学某位高官如何如何,似乎意在表明钱先生受其庇护。其实,他们夫妇不依靠任何政治权势 的特点,恰是知识界衷心赞誉和钦佩的品质。钱先生与杨先生看待 那些大人物,从来持守着不趋炎附势、不讨好、不势利的处世原则。据我所知,那位原是清华同学的高官在“文革”后期走红,他们夫妇绝无巴结举动,更是直接回绝 江青的拉拢,否则也就不会家无立锥之地而东躲西藏了。“四人帮”粉碎后,这位高官失势失意,曾经与夫人数次探访钱家,钱先生与杨先生都在家中热心 接待,而他们夫妇杜门谢客则是知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