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年度大事记 > 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上杭瓦子街(组图)
2011-02-16

上杭瓦子街(<a href=组图)" src=/uploads/allimg/110216/224155C08-0.jpg>中国国情

上杭瓦子街(<a href=组图)" src=>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上杭瓦子街(组图)

探访瓦子街

  上杭是客家民系成长的摇篮,在客家民系播迁发展中,是继客家民系宁化石壁之后的另一个“祖居地”。从福建龙岩上杭起程 ,向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的后裔有千万之众。从族谱中可以看到,大宗没提到“石壁开基”的家谱,却有关于瓦子街迁出的翔实记载 ,其中就包孕了朱德、郭沫若等后来入川的客家家族。

  据统计,目前至少有74例27个姓氏的族谱或材料 直接指向上杭的瓦子街。新世纪以来,不断有来人、来信、来电上杭查询“瓦子街”、“瓦子坪”、“瓦子巷”、“瓦子堡”、“瓦子乡”。所有这些要求查找的人有族谱为证。

  专家们从族谱中记载 各姓氏迁出的时间上分析 ,瓦子街存在的时间该当在明朝的洪武至万历年间(1368—1619),地点就在上杭老县城范围的某一区域,也就是宋朝时的郭坊村。宋时,县衙附近 的北门街曾经是繁荣 的商业街,百姓紧靠北门街和新街而居。百姓筑房,烧砖烧瓦,就近取土。“断砖可用,碎瓦弃之”。人们在这片废墟上天长日久地踩着,便成了“瓦子坪”(客家人口语中有“瓦子坪”的口头禅),坪上又盖起了民房,成为“瓦子巷”、“瓦子街”。随着时代 变迁,这些地名逐渐被新的地名代替 。而逐步淡出了当地居民的记忆,而外迁的人们在追根溯源的传统中,固化了“瓦子街”的渊源,当他们源着族谱溯本时,故乡 的人们只能茫然以对。幸好这些有心的客家后裔唤醒了祖地上杭的记忆。

  居住在原县衙附近 的耄耋老人回顾,上杭城曾风行 一种奇怪 的“驱灾辟邪”民俗: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至十五日,附近 小孩成群结队在坪里互掷瓦片以驱除“瘟疫”,常发生小孩被瓦片击中流血,父母不但不予劝止,仅以香灰涂抹伤口,就让孩子们继续参“战”。这种只有上杭才有的习俗,表明了和“瓦子街”的某种联系。现在在老城区一带,人们在建房或发掘 宅基地时,往往会发现三尺以下的地里布满了二尺以上的碎瓦层。看来,“瓦”确凿 是上杭老城的一个重要符号。

  时过境迁,上杭在新世纪的曙光中迎来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时机期。上杭县委、县政府高度器重 客家历史和文化的发掘 、传承,通过对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利用,使得瓦子街以崭新的情势 出现在世人面前。走进瓦子街,就是走进客家长久 的历史,走进客家祖地美好 的明天。

  《时雨记》碑

  《时雨记》的作者是我国明代知名 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县人。他少年时学文习武,在父亲(王华,明成化十七年状元)的教导 下,十分刻苦,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守仁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后擢右佥都御史,续任南赣巡抚。因其“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公。

  王阳明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来到上杭的,是因为要根除 漳寇之乱,奉命驻扎在上杭县城。他来上杭之后,做了二件深得民心之举。第一件是建浮桥。他驻扎在上杭县城之后,看到过往汀江极不方便 ,于是选择了南门的一个渡口下方(即现在的阳明门附近 )建桥,结果很快就在南门建起了标致的浮桥,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阳明桥。他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为百姓祈雨。这年三月上杭恰逢大旱,这位富有仁爱之心的巡抚在任所察院行台替老百姓祈雨。果然,“雨日夜,民觉得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师,雨,明日又雨,明日又大雨,民乃出田。”(王阳明·《时雨记》)应乡绅之请,他欣然将行台内清风亭改为“时雨堂”,作《时雨记》。当他登上城南之楼,看到百姓出田插秧的欢腾 情况 ,而赋《上杭喜雨》诗三首。当我们吟诵“山田久旱俄逢雨,野老欢腾 且纵歌。莫谓可塘终拟险,地形原不胜人和。”这样的诗句时,不难想象,当时他是如何的高兴 与激动。这也难怪,出师上杭,不仅顺利地平定了寇乱,而且为百姓做了好事,可以说是“双喜临门”。王阳明虽然在上杭驻扎才短短的二三个月,但给上杭百姓留下的“仁政”却是悠久 的。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上杭建文成公祠,祠内置王守仁手书石刻《时雨记》碑觉得纪念。“政声人去后”,王阳明不是上杭最有“政声”的官员,但他作为既有“政声”又有重大成绩 的名人,却是上杭历史上独一无二的。